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2024年度法治人物】新时代的法学家:霍政欣

来源:校报编辑部  记者 张倩倩   12-20   阅读:
T AAA

编者按:12月4日晚,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宣传活动专题节目播出,揭晓10位“2024年度法治人物”和6位“致敬英雄”人物,以法治战线的优秀人物为载体,讲述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展示我国年度法治建设成就。中国政法大学霍政欣教授作为唯一的法学教授当选“2024年度法治人物”。在颁奖典礼上,霍政欣表示,国际法学者和涉外法治工作者生逢这个时代是幸运的,“未来,我们将接续奋斗,让世界听见中国的法治声音,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法治力量!”

人物简介:霍政欣,男,中共党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霍政欣是我国国际法与涉外法治的领军人才,为创新涉外法治理论研究、服务国家社会和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负责人。


从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等大量文物的追索,到《敦煌宣言》《青岛建议书》的起草发布,他对我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先后参与多部重大涉外立法咨询和研究工作,到积极投身涉外法治宣传和国际传播工作,他为引导国家舆论、提升我国国家声誉,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作出积极贡献。他就是2024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政欣。

“走出一条为中国文物追索返还提供法律支撑的路”

作为民族集体记忆与社会价值的媒介,文物暗藏着各个民族的“心理构图”与“文化密码”,承载着独一无二的民族感情。中国近代的动荡岁月中,大量历史文物被掠夺,建国以来文物被盗、走私等情况也屡禁不止,致使许多珍贵文物流失在外。对中华民族来说,流失海外的文物每一次“落叶归根”,都在续写中华文脉。

在漫漫文物追索之路上,有这样一群人,“走出了一条为中国文物追索返还提供法律支撑的路”。而对霍政欣而言,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

一切始于2009年那个“在血脉偾张的狂热与激荡起伏的情绪中度过的寒冬”。

2月23至25日,世界知名拍卖公司“佳士得”在法国巴黎拍卖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引得国人一片哗然,也引起了霍政欣的关注。

面对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艰难、举证困难、执行不易等困境,霍政欣将研究重心投向了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把这些非法流失海外的文物追回中国。

2019年9月10日,流失日本多年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重新回到祖国,该批青铜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2021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正式回归原属地,成为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2022年7月19日,福建省高级法院对“章公祖师肉身坐佛案”作出终审判决,历时7年,“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终于得以判还,这是中国法院就海外流失文物行使管辖权并作出判决的首个案例,开启了我国民间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新途径。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

在多件文物成功追索(判还)的背后,是霍政欣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的漫漫追索之路。

海外流失文物追索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最大困难在于文物追索制度供给严重不足,现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制度规则存在重大障碍,利用既有国际公约追索文物主要面临条约无溯及力、约束力有限等难题。

鉴于此,霍政欣多次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对中国积极参与改革与完善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法规则与制度、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9月,在敦煌举行的“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该宣言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这是中国首次在文物返还领域主导制定的国际性规则,为破解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难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与法律条件。

作为该宣言的主要起草人,霍政欣坦言,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这是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趋势。

鉴于其在该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国际影响力,经中国政府推荐,霍政欣于2021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打击文化财产国际贩运示范法》核心起草小组成员,成为入选的全球12名法学专家中的唯一中国专家。

霍政欣还曾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观察员、国际比较法学会联席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文化财产归还原属国或返还非法占有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ICPRCP)专家组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发出中国声音,坚持中国利益,同时也为构建更具示范性、引导性、前瞻性的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学者原创性的观点”。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法学学者的观点”。

2024年上半年,霍政欣作为首席法律顾问主持起草《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青岛建议书》是我国继2014年主导发布《敦煌宣言》后,再度在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得到19个国家的支持并由其共同发布,为破解文物返还的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青岛建议书》重申国际法基本原则和理念,践行国际公约准则和精神;关注世界各国的最新立法和政策动向,提出兼容性和平衡性方案;创新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机制,探索开放和可持续的对话与解决之道,并呼吁各国采取积极行动就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返还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在此基础上,作为一份开放性的国际文件,《青岛建议书》欢迎认同上述理念和精神的国家申请加入。

11月8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表决通过,将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结合我国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实际,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国际合作,而对于诉讼时效的修订,则有力突破了追索流失文物,尤其是追索历史上流失文物中国内法中时效制度的障碍。霍政欣作为专家参与了修订工作。“中国兼具文物流出国和文物流入国的双重身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物交易市场日益繁荣,相关条款契合这样一个身份的变化。”

“法治是国力,是浸润人心的国力”

谈到获评年度法治人物的感受,霍政欣表示,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国际法学者和涉外法治工作者的认可,更是一种激励。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涉外法治作为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桥梁,对中国进一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密切相关。

今日中国,“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而法治作为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有着浸润人心的力量。

“法治护航新时代”正是需要这样一种力量。

霍政欣是我国国际法与涉外法治的代表性学者和领军人才,他学术成果丰厚,在中英文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译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学术观点被美国《国会报告》和多篇权威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引用;作为中国法律专家在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法院参与多起重大涉外纠纷的解决,参与了反外国制裁法、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等多部重大涉外立法的咨询和研究工作,参与多项重要多边及双边条约的谈判。他积极咨政建言,为运用法治手段应对外国干涉、制裁和“长臂管辖”作出创新性理论研究,为反制打压和维护国家权益、涉外法治体系建设提出专家建议,多份报告上报党中央,获得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霍政欣还积极投身法治宣传和法治的国际传播工作,为引导国际舆论、提升我国国际声誉、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面对的外部压力和挑战持续加大。由于主要国际媒体被西方国家操控,抹黑和污名化中国的国际舆论不断增多,中国面临“有理说不出去”的国际舆论困境。

为帮助中外民众理性客观了解国际法热点事件和真相,从法律和理性角度认识问题,霍政欣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法治的国际传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法治文章近百篇,接受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美国、日本、荷兰、瑞典等国媒体以及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官方媒体采访百余次,并长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1+1》等多档新闻时事类节目就重大涉外法治问题发表专家观点,为形成健康的国内舆论环境、提升全社会的国际法意识和帮助广大民众客观理性地看待近年来持续增大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做出重要贡献。

“法治是国际通用语言”,用法治思维、法治话语和法治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是阐释和传播中国主张和中国立场的有力方式。

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时事评论员,霍政欣常年在该台英文频道参加直播和节目制作,参与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深度解读国际法热点事件,特别是针对某些国家借涉疆、涉港、涉台、涉疫等问题遏制打压中国等重大国际法问题阐发专家观点,阐释中国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专家观点,为积极引导国际舆论、驳斥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污名化的舆论战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不仅要用法说话,用法对话,还要用中国的法治力量推动国际规则的改革和完善。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国际法学者与涉外法治研究工作者肩负着的重要使命。

“做有家国情怀的国际法学者和涉外法治研究工作者”

在国际局势多重变量复合叠加、加速突变的不确定下,“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这给国际法学者和涉外法治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肩负大国责任,全球治理法治化的中国方案不仅凝聚着全球发展共识,更凝结着深刻的东方智慧。“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体到国际法领域,就是要提出能够被国际社会尊重和接受,具有中国原创性特色的国际法理论、规则和制度。”

这需要一代一代国际法学人的努力。

霍政欣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契合国家战略和维护国家、民族重大权益的科学研究,倾注心血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科学求真的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从最初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吸引了一批批年轻力量的加入,霍政欣领导和培养的以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骨干的文物追索法律团队和涉外法治研究团队已经成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力面对涉外法治领域新挑战的专业队伍。

青年教师余萌、钟鸣以及2019级博士生陈锐达、2022级硕士生翟子玥都是怀着对文物的热爱加入了队伍。接触到追索项目后他们发现:涉外法治的实战没有风花雪月,只有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海外文物追索和涉外法律服务多数需要“与时间赛跑”,在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追索中,霍政欣带领团队仅用不到24小时就提交了法律意见书。“如果这个时间段内我国没有拿出相应依据提出追索主张,对方就只能对这些文物予以放行。”

“查阅海量资料,从史书到学术论文,从中文古籍到英文和日文资料,从拍卖行的信息、拍卖这件文物的原因、文物的来源以及中间经历的流转过程,不放过一个细节,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这是陈锐达参与天龙山石窟佛首追索时的常态。

在“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的追索中,历时7年之久的“接力赛”见证了团队中许多研究生毕业,有的已投身法学教学科研一线,又有“00后”研究生加入团队。“国内法、国际法、国别法、文博拍卖鉴定等相关任务的分工,案情画像、头脑风暴、法律研判意见的多轮讨论”,如今已经是中国政法大学讲师的余萌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整个团队的工作状态。“我指导的博士生刘浩,专门研究对日文物追索的法律问题,现在已经出版专著了。”霍政欣言语中透露着欣慰。

“国际法研究要有捕捉和分析当代中国鲜活司法实践的眼光和敏锐度。”当代国际法学者要以中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法和涉外法治理论、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第一导向,跨学科视野为基本素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脚踏实地做好研究,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国际法研究还要有家国情怀”,随着国际形势、国际格局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越来越需要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能够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满足各行各业涉外权益保护的涉外法治人才,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舞台”。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年时代有幸见证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这给我们的人生轨迹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随着中国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本着既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又能够契合时代特征、服务国家和社会这一朴素的想法,我选择了国际法作为一生的志业。”

(霍政欣牵头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

“未来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涉外法治研究队伍,推动国际法和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阔步前行……”中国年轻一代处于国际化、现代化的最前沿,有着独特的全球视角和更自信的法治信仰,霍政欣对年轻一代国际法学人寄予厚望。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82期(总第1188期)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