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他们是云翼之下的守护者

来源:校报编辑部  记者 袁慧慧 通讯员 陶研卓 宋金鹏   12-2   阅读:
T AAA

团队介绍:“航赔助手”团队由中国政法大学5名本科生李沼成、何昕欣、徐润林、郭嘉璐、崔久峰于2023年11月成立。团队充分发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科优势,通过“互联网+法律”模式,打造一站式航空旅客权益保障平台,多元化解民航业矛盾和纠纷。团队从孔得建老师的航空法课堂中获得灵感,以“航赔助手”小程序及公众号为运营平台,批量化、流程化、快速化、低成本地帮助航空旅客处理航班延误取消、拒载、行李损坏丢失等法律问题。团队在以朱子勤老师为负责人的航空航天法研究团队的专业支持下,在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老师的创业指导下,不断取得成绩和突破,先后获评“中国政法大学法创杯创业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创业奖学金(优秀团队)”,并顺利晋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

“我们今天接到航司电话,对方提出可以就诉讼请求内容进行赔偿,并可先行签署和解协议……”收到这条消息正值7月初,负责人李沼成刚经历期末周。一瞬间,他仿佛再次回到那个大雪纷飞却充盈着热烈与温情的季节……

法助航空,贴心保障

建立在民航业复苏、航空法律服务需求市场日趋壮大的背景之下,聚焦旅客权益保障渠道不畅和航客关系紧张等现实痛点,“航赔助手”项目致力于搭建国内一站式航空旅客权益保障平台。10月17日,经中国政法大学专家评审,“航赔助手”项目成功遴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

2024年2月,3位清华大学的学生通过“航赔助手”公众号推文找到项目团队寻求法律帮助,这是“航赔助手”自落地以来接手的第一个案件。

时间拨回到2024年1月25日,3名清华大学学生乘坐某航空公司由重庆飞往长沙的航班假期返乡,但却因航班延误六七个小时而被迫调整原有行程安排,滞留到凌晨。然而该航司却拒绝道歉和赔偿,无奈之下乘客找到了项目团队寻求帮助。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团队迅速联系合作单位:北京齐众律师事务所组建项目工作组,讨论通过救济方案,并在准备好诉状及证据后,第一时间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在审理周期中,团队成员陆续经过了期中结课周、期末考试周,以及项目的中期答辩、“航赔助手”的正常运营和宣发活动。尽管学业压力繁重、项目事务繁杂,成员们却丝毫不敢松懈。冬去春来夏至,案件身份证明材料、委托授权书、调解书等各种材料的准备和撰写陪伴了他们的整个大二下学期。

在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与航空航天法研究团队老师的耐心指导下,7月2日,团队收到了航空公司的和解请求,承诺支付三位同学的所有损失赔偿和律师费,并同意申请法院出具调解书对以上事项进行确认。

喜悦席卷了每个人的心头,在名为“航空案件沟通群”的7人群中不断弹出“收到,太感谢啦!”“收到!大家都辛苦啦”……再多的言语都道不尽、说不透一路来的艰辛与付出。“案件的和平、圆满解决,给了我们一些鼓舞,也让我们对项目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负责人李沼成回忆道。

“将鲜为人知的航空法规切实融入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过程中,让法律温暖人心。”团队成员在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成员何昕欣感慨,“我所做的只是尽我所能,但对于那些因飞机延误而滞留机场的旅客来说,维护自身权益的经历可能会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回忆。这正是我们‘航赔助手’项目的价值所在。”

项目筹备,理实交融

“我和航空领域的渊源始于童年时期对机械和飞机的喜爱。尽管选择了法学专业,但对航空领域的关注从未减少。通过关注新闻,我注意到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因航班延误、取消或行李受损等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呈多发态势”,提起创建项目的契机,负责人李沼成说道。于是,“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民航理赔体系,从而保护更多旅客的权益、改善旅客和航空公司之间的关系”的想法悄然生发。

然而,现实却没那么简单。“我国现行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等问题数量多、流程繁琐、标的额小,传统法律途径成本高、历时长、程序复杂”,该以何种方式打破僵局,有效缓解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面对的挑战。

在指导老师,国际法学院教师孔得建开设的“航空与空间法”课程上,李沼成找到了答案。

课堂中,孔老师详细讲解了欧盟261号条例,明确规定了航班延误赔偿的法律解决方案,以及国外探索出的AirHelp网站等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这给团队提供了新思路。结合国内本土生态,团队提出“互联网+法律”的创新应用,即利用小程序、App等作为第三方平台,搭建旅客与航空公司间关于民航理赔的沟通桥梁。

“项目把国外欧盟有关航空的法律法规和国内民航业的旅客权益保护两个因素进行了深度融合,这个点非常具有法大特色,既契合了学校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又彰显了法学学科学以致用的实践属性。”

“互联网+法律”的航赔理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备现实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团队向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老师进行了咨询。在解老师的高度肯定和支持下,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最初的想法和思路。于是,“航赔助手”的初步构想应运而生。

构想的落地生花离不开持续的调研和努力。利用课外空暇和周末时间,团队先后来到北京、上海、西安、长沙、武汉等各大城市机场,通过采访和问卷的形式,向旅客进行随机提问,搜集旅客切实的需求与痛点。同时由负责市场营销的郭嘉璐、崔久峰通过线上网络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同步进行调查咨询工作,更加广泛地搜集数据。

尽管学业繁忙,但成员们干劲十足。最终,“航赔助手”项目成功落地。

湛蓝天空,大有可为

“航赔助手”项目计划与国内外各大购票平台合作,在旅客购票时设置选项框,以不预先支付费用的优势让顾客放心,以延误数据为基础精准服务目标旅客,以“旅客委托-代理申请-索赔成功-佣金抽成”的模式完成商业闭环。依靠专业化的法律团队以及中国政法大学航空航天法研究团队的支持,项目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理赔服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较高的成功率,实现了保障旅客权益和维护航空公司形象的平衡,有利于推动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提升和民航业的高质量发展。

但是,成功的道路上,除了鲜花,也有荆棘。

在“航赔助手”小程序的设计上,负责技术板块的徐润林就遇到不少挑战。在设计程序中的“弹窗提示”以及理赔页面的“表单设计”时,必须在程序简洁性和表达内容完整性之间做出取舍。“前者事关用户体验,后者则与法律的严谨性紧密相连,应该怎么权衡呢?”项目组发起了头脑风暴,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对各项方案取长补短,解决设计问题,最终形成了现在兼顾实用和美观的版本。

截至目前,该项目在初步投入阶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成果,帮助多位旅客理赔成功,业务范围也由国内航班拓展到国际航班。

“航赔助手”项目的落地,不仅是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孕育的一个法律服务产品的诞生,更是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的优秀创业成果。

小程序兼具用户友好性和法律专业性,其简单明了的页面设计、热情专业的客服咨询、安全周到的隐私政策、高效快捷的理赔途径,让用户得到良好的使用体验。

立足于中国政法大学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在以朱子勤教授为负责人的中国政法大学航空航天法研究团队的帮助下,也具有较强的学术基础和发展空间。

同时,作为第三方平台,“航赔助手”在航空公司和旅客间发挥润滑剂的作用,有助于化解民航业中消费者与航空运输企业及机场之间的纠纷,拓展旅客权益保障的新路径。

关联蓝色天际线,在广阔天空里,“航赔助手”项目大有可为。期待见证这群年轻法律人为保护航空旅客消费者权益、多元化解民航业纠纷,给出法大人的方案。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79期(总第1185期)

https://newspaper.cupl.edu.cn/index/index/index/release_id/676/paper_id/3049.html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