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基层校友寻访|李鸿州:漫漫执灯路,拳拳赤子心

来源:校报编辑部  记者 张倩倩 李依纯 李媛英   10-10   阅读:
T AAA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我校组织“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本次活动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指导思想,以“青春践行二十大,法大校友在基层”为主题,聚焦扎根全国各地基层的法大校友,讲述他们的经验,记录他们的人生,展示法大校友的精神风貌,鼓励更多的法大学子走向基层,在祖国各地播洒法治阳光。

个人简介:李鸿州,中国政法大学2002级校友,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发展部高级主管。自2011年开始,先后向甘肃省多所小学捐赠图书,建成5个乡村小学图书室。截至2024年7月,先后资助27名贫困山区学生完成各阶段学业,大学毕业6人,高中、中专及初中毕业18人,仍在捐助中的在读学生2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全国防疫物资调拨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多方筹措,向甘肃省6家定点医院捐赠防疫物资,向甘肃省6支援鄂医疗队捐赠地方特色食品。

始于2008年的一个遗憾,历经16年的风雨,步履不停,承载着无数年轻的希望一路向前……李鸿州的公益之路,构筑了法大人“致公”情怀的温暖底色。

起点:“执灯是为了孩子”

人们常说,做公益的人是执灯者。他们手持灯盏,发出的微微亮光,于身处黑暗的人而言是奋力挣扎和追求的希望,这条路从来都不轻松,而李鸿州一走就是十六年。

李鸿州投身公益服务事业的火种缘起于法大的读书经历。2006年,李鸿州来到法大继续精进学业。“在‘法学教育最高学府’学习,哪怕只是学到万一,未来都会受用不尽。”法大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深吸引着他。校训中传承不变的“致公”精神更启发了他服务社会的赤子之心。

来自甘肃的李鸿州在丰富的学术资源中遨游的同时,更深刻认识到接受教育机会的重要性。当年甘肃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水平都不比今天,西北冬天天亮得晚,有的孩子要凌晨五点出发,赤脚穿着一双凉鞋走到学校。而如今,他的眼界宽了、能力强了,便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帮助孩子”的念头就这样在他的心中深深扎下。

2008年的五月,一场大地震打破了城市的宁静,击碎了无数的家庭。坐在电视机前的李鸿州看到来自灾区前线的新闻报道,同情同胞遭遇的同时更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脑海中冒出了想要帮助一个受灾孩子的想法。但现实的窘迫立马泼来一盆冷水,“我真的很想为那些孩子做些什么,但我那会儿还是刚工作的‘月光族’,连养活自己都是问题”,回忆起初次萌发为公益事业出力这一想法时的情形,他感慨万千。尽管“财力不支”这个现实问题横亘在李鸿州面前,他还是尽己所能捐款捐物,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在这份遗憾的启发下,他多方寻找渠道,资助了一个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由此踏上了他执灯前行的16年公益之路。

坚守:“我要把公益事业一直做下去”

公益人燃起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孩子们也有了底气和勇气大步地走向未来。

建成5个乡村小学图书室;资助27名贫困山区学生完成各阶段学业,其中大学毕业6人,高中、中专及初中毕业18人,仍在捐助中的在读学生2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向甘肃省6家定点医院捐赠防疫物资、向甘肃省6支援鄂医疗队捐赠地方特色食品,李鸿州在公益这条路上步履不停。

李鸿州发现,有不少偏远地区家庭碍于经济困难,只能挤出一个上学的机会,于是出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女孩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开始定向资助女孩上学,帮助女孩摆脱“做家务、等十八、去嫁人、生孩子”的状态。有女孩在他的资助下读完了初中、高中,还考上了当地的大学,这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她走出了黄土大山,未来她可以拥有自己的收入,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享受更好的生活……”就是从这一刻,他决定要把公益事业一直做下去。

不单单是学业资助,如何充盈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李鸿州更为关注的,因此,他与被资助孩子见面的第一课是“相处”。他坚持与孩子们写信联络感情,并常利用业余时间去看望孩子们,同他们建立情感纽带。其中,“自食其力的观念和能力”也是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一堂“必修课”。因此孩子们考上大学后,他便会鼓励孩子们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参与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用成年人的方式扛起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了解到家乡以及周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没有图书室,孩子们缺少课外读物,李鸿州自2011年开始,先后向甘肃省多所小学捐赠图书,建成5个乡村小学图书室。当时他还在北京工作,看到公益平台接收山区学校图书室的援建申请这一信息后便立刻决定参与捐建,并在找书时遇到了爱心书商杨涛。杨涛把能提供的书目以最低价卖出,还用自己的货运渠道免费把几千册书运到甘肃的学校。“关心爱护孩子们的人不只有我”,李鸿州感慨,也正是由这一个个善意筑起的山区小学图书室,为大山里一代代孩子提供了启蒙。

传承:“公益是很多人的接力赛,我只是其中一环”

在刚刚踏上公益路上时,李鸿州也曾犹豫茫然,也曾自问:有那么多条件更好的人,为什么是自己?但在资助孩子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公益已经与他的生活、事业密不可分,是他安身立命的动力之源。

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资助一位受困于家庭条件、而被迫外出打工的二年级孩子时,意识到每学期几百块的资助仅仅是杯水车薪,“多帮一些”的想法让李鸿州迫切想要“升职加薪”,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帮助,才能“让孩子坚持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状况。”

一边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一边是帮扶对象的困难与未来,无力感和希望交织,亦伴随着无法克制的焦躁情绪……回望过去,很多故事细节已在记忆中慢慢淡去,这抓心挠肝的复杂情绪却在每每想起时,仿佛再经历了一次似的,而这份朴素的感情更成为他多年坚守公益的初心。

法大人致公济世的追求与16年公益事业的熏陶让李鸿州在工作的时候也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只要我的乡亲们能够因为我的工作付出哪怕多挣一百块钱,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从客户服务到弱体机构改造,他紧密关注客户需求,提供兼具专业性、及时性、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做有价值的法律人。

如今的李鸿州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除了资助的孩子们外,也拥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漫漫公益路,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经济上来说,李鸿州更是遇到了不少考验,但他甘之如饴,也从未动摇过继续做公益的想法。

令人高兴的是,他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与坚持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很多曾接受过资助的孩子在收入稳定后继续去帮助更多需要资助的孩子。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很多人的接力赛,相信家乡读不起书的孩子会越来越少,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70期(总第1176期)

https://newspaper.cupl.edu.cn/index/index/index/release_id/668/paper_id/3017.html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