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传统、民族、世界:国际视野下的高校美育与传统艺术教育论坛在我校召开

来源:人文学院  11-2   阅读:
T AAA

10月30日,由我校人文学院、教务处、科研处、艺术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传统、民族、世界:国际视野下的高校美育与传统艺术教育论坛”在海淀校区和腾讯会议线上线下同步召开。本次国际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髙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全球高等院校美育工作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髙校美育教学质量,促进髙校美育学术交流。来自香港教育大学、东北伊利诺伊斯大学、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厦门集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常保国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自2002年成立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以来美育教育工作的成就和建设路径:通过系统的艺术课程建设和“致美法大”第二课堂推进美育教育工作。艺术教研室和艺术教育发展中心在艺术通识课程建设中,以中、西艺术文化经典为主要框架内容,长期开设声乐、器乐、绘画、书法、电影和中西美术史论鉴赏各种艺术学科的课程二十多门。校团委通过第二课堂“致美法大”美育教育模式,形成了 “通识美育” “精准美育”和 “自我美育”三层次的美育工作体系。学校与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艺术演出团体如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东方演艺集团等签订了美育工作协议,每学年有超过六千人次通过“致美法大” 平台观看高水平艺术演出,从而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审美体验。最后,他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格言,表达了对美育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中特殊地位的认识。

(常保国致辞 摄影 尹建峰)

我校人文学院院长赵晓华介绍了法大人文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学科现状,阐明人文通识教育对于培育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性,强调了美育和传统艺术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研室主任王莉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法大美育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技术理论”“史论鉴赏”“艺术实践”“特长培养”四个版块的体系建设、“云演出”“书画展览”等美育实践教学活动和“琴歌”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方案的相关情况。我校教务处处长汪海燕、校团委书记孙璐、教务处副处长翟远见、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米莉、人文学院副院长罗世琴、副院长王建芳、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综合与信息管理科科长刘钰媛等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康晨宇主持。

(赵晓华致辞 摄影 尹建峰)

在上午场的主题报告中,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梁宝华的报告题目为《传统艺术在改变中的社会环境的演变》,分析了国际环境下传统音乐的传承趋势,介绍了香港粤剧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并展望了传统艺术传承的未来。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嘉幸的报告题目为《唱家乡的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教路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的报告题目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探讨了音乐学院中民歌课程的设计。东北伊利诺伊斯大学艺术系终身教授许深城的报告题目为《美国艺术传统与美国当代艺术》,阐释了美国当代艺术的表现与趋势。

(梁宝华作报告 摄影 尹建峰)

在下午场的主题报告中,厦门集美大学教授,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臧艺兵的报告题目为《心灵自由与社会秩序:礼乐文明的现代解读》,分享了对于中华礼乐文明的重新认知。我校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孙鹤的报告题目为《形式与灵魂——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意义。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维·赫伯特(David G.Hebert)的报告题目为《艺术外交与艺术教育政策的新发展》,探讨了艺术与世界冲突之间的各种联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兰芳的报告题目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了各类音乐课程建设的经验。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学周的报告题目为《深化课程改革、拓宽美育途径》,分享了北京科技大学美育课程建设的方案与成果。

会议的最后围绕传统艺术文化与美育教学展开圆桌讨论,我校校团委社团部部长付睿智,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王莉、李京泽、姚灵、高文婷、赵强、何梦叶、胡啸、魏颖、张芳、樊露雪等分别就自己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美育教学经验与思考进行了分享,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艺术学科负责人康晨宇对此次论坛的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就如何推动艺术学科整体再提升的策略与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编辑 赵晏苒(实习)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