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徐显明校长在“中国政法大学深化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2001年10月17日根据录音整理)   10-19   阅读:
T AAA

老师们、同学们,各位领导:

我想,这次会议在中国政法大学历史上可能是比较有意义的一页。本次会议的内容,大家通过会标可能已有所了解,这是一次改革动员大会。我们要改革哪些内容,上星期五,学校党委常委会用了一个整天来讨论这个问题。大家知道,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我们召开的大大小小座谈会有十几个,一个基本原则是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再做决定。这次通报的就是我们十几天的思考。

改革,每位老师、每位同学都应有所准备。鲁迅先生曾讲过:当你摆好桌子后,你要搬动它,是要流血的。这就告诉大家,改革要有流血的准备。凡是改革,必定是在有觉悟的知识人中进行的,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有觉悟的知识人,因此对改革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高等学校改革应改哪些内容?高校改革是在改革背景下进行的,用几句话把高等学校的任务、使命作一个描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教师,对这句话应该有更深切的体会。第三句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第四句是高等教育的龙头工作是学科建设;第五句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所以今天的主题非常清楚。

我们的改革内容中最难改的是管理。管理学中一个定律叫“路径依赖”,搞管理学的老师可能都知道:美国火车铁轨为什么是八英尺三寸五,根据来自英国。英国为美国人设计了火车轨道。那么英国轨道为什么这么宽?原来是一个电轨车工程师设计的火车轨道宽度,而他以前是赶马车的,所以他设计轨道和马车一样。而马车为什么这么宽呢?罗马人征服英国时,马车就这么宽。那么再寻找,罗马人为什么把车设计这么宽?答案很简单,两匹马的屁股就这么宽。这就是“路径依赖”。后人思考问题,进行自己的建设,会不加思索地依赖前人的思维和定制。因此,我们要改革,首先就从观念开始。新班子就职时,我演讲的中心就是更新办学观念。需要更新哪些观念,在常委会上我作了汇报,今天我再给大家汇报一下,看能否与大家形成共识。

第一个观念:办学目标观念。中国政法大学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半个月前我用“四性”来概括。即多科性、研究性、开放性、特色性。用教育学观点给中国政法大学作一个定位,可作这几个比较。在世界范围内,大学可以分为这几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这是高水平大学;一类是科研型大学,科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更重要的是支持教学;第三类是低层次大学,叫教学型大学。按这个标准,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应定位什么?目标选择定位什么?另一种划分是国内的划分。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把北大、清华定位为“努力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很清楚,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其他大学则属于第二层次,叫“高水平大学”。大家可能已注意到,山东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辞是:“建校百年,把山东大学建成高水平大学。”这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确立的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即是一般性大学。在这个标准中,大家可以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应是什么大学,距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中国政法大学目前没资格,不能设立指标、体系与一流大学相比。具体拿一个数字来说,每年发表在SCI国际学术榜的文章数目,哈佛大学是7000篇,去年我们前十位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大学才发表了700篇。亚洲最强的大学如东京大学,所发表的文章等于中国前十位大学的总和。96年的一个统计数字,大家心目中向往的北京大学在世界高校排名是531位。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非常大。这个数据,为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定位作个比较。第三个参照,是大家已经习惯的,即司法部所属的几所学校,我们是龙头老大地位,和他们相比我们是一流的。这个地位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尽管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学校说三道四,但是这个地位他们取代不了。

这就是三个定位的坐标。中国政法大学将来怎么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中国政法大学要与世界相比,哪些因素能够比上去。我们不是以学校整体比较,我们的落脚点是某些学科可参与世界竞争,因此中国政法大学将来定位:在优势学科上争取达到世界一流。在国内,与其他任何学校法学相比,我们丝毫不逊色于他们。我在走访江平先生时,江老师告诉我,不讲第一、第二,至少是第三位。所以中国政法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必须选择准学科建设,在我们走向世界时,进行比较的是法学院校,法学学科,而不是综合性大学。这个定位,不知大家是否认可?如果认可,建设世界一流的政法院校就是建设中国有代表性的法学学科。这是我的一个观点,我希望大家能够统一起来。我们的比较坐标要放弃和原来的几个单一性学科的比较。

第二观念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刚才我说的,一般性大学的工作是教学、科研,那么,在我们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给我们的任务是要建成3个中心,即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这3个中心固然没错,可是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思考我们的中心,情况可能会略有差别。世界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波多黎大学,它设立的第一个专业是法学专业。可以说,世界高等教育起源于法学,这是我们从事法学教育的人应该昨出的结论,我们应该感到非常自豪。该校当时是2个专业,一个是法学专业,一个是神学专业,都是解决人的精神需要的。接下来才有了医学专业。所以在西方,大致是以这3个专业为高等教育的起点。那么设置这3个专业,当时的需要是什么?是培养这方面的高层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使命是为培养高层的人才而准备的。大家都知道,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在经历300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世界科研的中心。这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大学不仅仅是培养人的,也是可以出科研成果的。大学的第二个使命被赋予出来,即科研也是大学的使命工作。到了本世纪30年代前后,人们又发现,大学光创造科研成果,而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话,那还是大学自身的事情,科研成果应当走向社会,所以赋予它的第三个使命就是大学应该成为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也有有人将它概括为为社会服务的中心。象我们这种文科类院校,科技成果转换对我们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我们应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中心。具体来说,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应该成为国家立法政策咨询中心,应该成为国家经济政策、政治政策以及其它政策制定的咨询中心。那么信息资料中心该如何认识它呢?一个大学要成为高水平大学的话,信息资料是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政法大学第一个中心工作是教学,其次是科研,第三,大家可以在这两个中心中作一个比较,我们不能放弃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赋予的使命,但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要在国家中取得地位应做的努力。当你成为国家的思想库时,我们国家的一些重要决策、立法都取自于中国政法大学,这时我们在全国的中心地位就不容置疑。我最近看了一份资料,近5年来,我们教师当中有87位参加过立法,这数字是比较大的,其他政法院校法学教师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所以该中心我希望大家能思考,我们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这是需要转变的第二个观念。

第三个观念,我想谈一下学科观念。学科建设学校的龙头工作,没有比学科建设更重要的工作,只有学科建设工作才能把那两个中心带动起来。上次会上,我讲学科建设有3个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一定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这支队伍,就没有学科,所以一个人就可能代表一个学科,一个人就能发展起一个学科,这是主体要素。二是客体要素,就是该学科中一定要有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成果应该有一积累过程,光有一项、两项成果构不成一个学科,历史地看,它有一系列的积累,该学科就形成了,这是客体展现出来的。第三个要素,为什么把它叫做学科,学科之所以称为学,终极原因是要培养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个高层次的人才就是以博士、硕士为代表。抓学科建设就等于抓住了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有学科建设才是学校建设的龙头。所以,我们的基本观念是应该通过抓学科建设来全面推动学校工作。中心是不能动摇的,其他一切都是为该中心服务的。这是我们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那么要建设什么学科呢?中国政法大学应是一个多学科的大学,它不是一个单一学科,包括我与博导们座谈时,那些法学博导也认识到这一点,一个单科性的大学,只能学术发展的一个面,只有多科性大学,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将这学科推向前沿。所以多科性要求我们在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一个个的学科群。目前,我校的学科现状是博士点有5个,硕士点有13个,本科专业8个。如果我们建设学科群,在该学科群里突出一、两个学科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这一、两个学科的带动下,使其它的学科齐头向前走,大学的整体水平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要建立学科群的意识,我希望大家能树立起来。因此,当谈到法大时,不要光谈法学,应兼顾其他学科。这也是大学的主体观念。学科建设,我想强调重在“建设”这两个字。学科不是自身长起来的,一定要有一个力量来推动它,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我们院系领导应该有一个学科的培养意识。在近三次学科申报时,在博士点上我校都是不获而归,值得反思。我们欠缺的一个方面在培养上,那么下一步工作是什么?明年的学科评审就要开始了,大家应该有信心把我们的法学推到一级学科上去。学科建设分为三级学科、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现在我们拥有的五个法学博士点都是二级学科,如果我们的整体实力非常强,能推得上去,变成一级学科。现在大学间的比较是看你拥有的一级学科点有多少,北京大学之所以强,因为它有36个一级学科。我在山东大学抓学科建设时,过去它只有一个一级学科,去年完成一个大的飞跃,已经有了9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达到9个一级学科的也就有十几个。所以我们应把法学学科推到一级学科上去,争取其它学科如政治学、管理学,在博士点上有大的突破。这样,学科群才能建设起来。我们可以思考: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当法学成为一级学科时,法学现在拥有的9个博士点我们都可以自主地来设立;博士点我们也可用5到10年的时间增加到10个以上,硕士点达到20个以上,本科专业达到10个左右。这项工作重在建设,重在培养。该工作主要由老师来完成。这是学科观念,如果大学能形成共识,学科建设就是我们的龙头工作,大家都为这个龙头工作服务的话,学科建设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所以研究生院的主要职责是抓学科建设。这是第三个观念。

第四是育人观念。它既涉及到教育思想,也涉及办学思想和教学的一系列改革。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听到很多议论,包括有老师说,我们的传统不能丢,我们的传统是培养适用型人才。我非常赞同中国政法大学过去的这个传统,这形成了我们的特色。但我们应思考,现在办学条件已不同于10多年前,10多年前,还有一种优越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特别是52年院校调整后,办法学是某些大学的特权,因为多数大学的法学专业被取消了,综合性大学只留了三、四所,国家重点扶持我们这5所院校办政法。那时培养的学生是非常受欢迎的,我们学生的去向不用学校费心。但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不能接受市场的检验,或在市场检验面前失败的话,当培养的学生不受欢迎时,我们就应深思我们的办学规格。

所以大家要对比这两个背景。现在,综合性大学所办的法学院一共是234家,它们有强大的依托,而这一点对法大来说,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一个法学专业学生,既需要人文关怀,也需要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应是在文、史、哲、经当中来培养,科学精神应当在数、理、化中培养。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有缺陷。法大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改变这个现状的一个做法就是建设我们的多学科性,增加一些学科。另外,思考目前在素质教育中,在目前状态下,我们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会做律师、法官、检察官,以成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作为目标,那么后面这一种应是一种职业教育,这就使我们的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处在一种重叠之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时,第一要求他学会做人,第二学会学习。现在的高等教育观念叫终身教育,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这是通识教育要做的。而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求训练两个最基本的素质。第一是司法伦理素质,用一生追求这种公正;第二有熟练的法律技巧。这两种教育如何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办学、育人、在规格上都要思考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培养低层次人才。那些连一般的大学知识都不会的,来经过我们老师的培养,我们实际在做永远教不会的人的工作。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我想我们许多老师都 认识到着一点:未来的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式教育,就是素质最高的那群人接受的教育,因此他所从事的工作,应当是哲人式的工作。这些人应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应有最聪明的智慧,应有熟捻社会的各种技巧。所以如何把这两种教育统一起来,是我们大家应当思考的。一方面教育部对我们提出要求,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开始时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现在发展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所以要完成教育部赋予高等院校的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还要体现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从事法律工作的特点,这就是说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比一般性大学还要高,而不是低。如果带着这种思考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话,那将会发现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所以应迅速改变我们现在的低层次教育,把这个局面改变掉。这就是育人观念的变化。

第五个观念是办学规模。规模一定涉及到结构,我们的结构在3个方面都是不合理的。第一个结构是非正规办学规模远远大于正规办学规模。我们获得的评价是什么?有人已经把我们当作非正规办学的一个典型大学,这个评价不是来自于民间,而是官方。所以我和石书记的压力都很大,教育部领导找我们谈话时也谈到这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政法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民办大学,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误解。这是第一个结构。我们现在正规办学是8000多人,而非正规办学有15000人左右。第二个结构是高层次教育的规模和本科教育的规模,研究生只有1300人,本科生是7000人,比例是6:1。一个研究型的大学应要求本科生数量和研究生数量比例持平。北大、清华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招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清华大学前年做到的,北京大学去年做到的。该结构我们应该改变。第三个结构,在研究生教育这个层次里,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层次结构是不合理的,仍然是6:1。1300名研究生中博士生不足200人,这三个结构怎么改善它。大致的思路是否可以这样思考:逐步缩减非正规教育,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层次教育,特别是博士层次的教育。该结构是每个学校的办学结构,基本表明一个大学的水平,如果我们定位为高水平大学,一个研究型大学,我们必须努力改善这个结构,这是第五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是关于教育质量问题。本科是大学的立学之本,没有本科教学就不叫大学,只有本科以上的教育,才能称之为大学。国家学位办把所有的知识分为12个大的门类,一般称之为大学的应有6个以上的门类,这是国际标准。提高培养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以一系列教学改革都应当建立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教育部最近的一个文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大家还不太熟悉。高水平的大学,凡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都要接受国家的本科教学优秀评价。我们法大目前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开始,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应以迎接教育部对我们的优秀评价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应该很自豪,通过网上调查,中国政法大学被排名为中国十大名校之一。我也很高兴。既然是十大名校,你的本科教学质量应该得到社会的公认,教学效果应该是优秀的。第二,教育部要求一定要把名教授请到本科讲台上,教务处已经商量,我们60岁以下的博导应该给本科生上课,并且应当倡导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专业课一定要由有名的教授来上,这堂课对学生来说终生受益,所以60岁的博导能否每年完成36个以上的课时给本科生上课,这也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一个措施。第三个方面应大力改善我们的办学条件。这半个多月我们两地走了走,我们的办学条件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一个中学,一所中学现在获得的投资是几个亿,那是大学没法比的。但是我们学校连一些基础的条件还不具备,如多媒体教室,在昌平校区,多媒体教室只用于基础教学,专业教学没用过。到目前为止,法大没作出教学课件,教育若比作一个产业,在头脑中主要是课件,一个课件中的附加值是千万倍的,这些我们都没有。我们的网络可能是最落后的,价值高,但速度最慢。类似现代技术的基本手段,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的学生,对一些现代技术教育都是陌生的,这就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能否有制度保证,一课上完后好坏一个样,可能是没有一种制度,老师在教学位置上的去留是否由学生通过某种权力机构来决定。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称之为教学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否建立起来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我们永恒的一个主题,否则我们对不起学生。大家很自豪,我们的生源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他们接受不了一流的教育,他们会带着某种怨恨离校,这种名声传播对我们不利。我听说一家长到昌平一看我们的牌子到处都是,分不清哪个是法大,最后决定这个学校不能报。离校学生讲没听到名教授上课,我们离校的学生讲四年没有听名教授上课,只是听了一、两场讲座,人是见了,上课的风采不知道。这种名声传播出去,使我们丧失了很多优秀的生源。所以提高教育质量,也是我们深化改革要解决的。

第七个问题是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是一个大学上水平的标准。为什么叫大学?我想重在学术。大学不同于官府的最大区别应当在以学术为本,以学术作为评价标准,一个大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学术。所以我们这儿叫学府而不叫官府。那么,学术上我们应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涉及到学风。我们历来赞扬原创性研究。研究成果分为两种,一类是传播型,我们上课所使用的课本,查资料时所见的字典,这一类也是成果,属于传播型;真正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应该有原创型成果,所以鼓励原创性成果。一个大学原创性成果比例越高,它的科研水平比较高,它所属的层次就越高。学风涉及到为什么而学术?这里也可分几类:一是为生存而学术,目前这类不多,大家温饱已经解决。二是为身份而学术,要评职称。拿出一点所谓成果而学术,这些“成果”他自己知道是不是成果。真正做学术,只为人格为学术而学术,将学术看作自己人格、生命来看待。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这种精神,应是我们学术所倡导的。这就涉及中国政法大学成果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是以数字作为标准,以印为铅字作为标准,还是以真正学术为标准。依我看,数字不是真正的标准,仅仅是形式;铅字未必是学术,印成铅字的东西,有人说只有三种人看,自己看,编辑看,印刷时校对看,除此之外,没有第四个人看。这种学术不应是我们所倡导的。学风的引导要通过科研评体系来体现。因此鼓励大家争取纵项的科研经费,将来是否可建立一项制度,没有科研经费,特别是没有纵向科研经费的人(横向科研经费获得途径很多),你是否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科研经费不足,就没有能力指导研究生。研究生是在导师科研过程中学会研究,导师的经费是指导研究生的条件。这就是我们需要引导、鼓励的,你的经费越多,你的层次肯定越高,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就越大。这就是我们科研体制所要理顺的,这是第7个问题。

第八,人事观念。人事工作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大学里的人事工作,我想主要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最重要的人事观念。大学里的人事调配,人员进出,一切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几个方面结构均应该合理:一是职称结构。高水平大学职称结构是倒置的,教授应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应多于讲师,助教仅是几个人的事。二是学历结构。构成教师的大多数都是博士,所以我们应有计划的为45岁以下的教师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几年内获得博士学位。三是年龄结构。年龄分布应是合理的。在法学学科上,我们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而其他学科好多未完成交替。有前一辈在前引领,中生代、后生代迅速成长起来。这个年龄结构应该合理。四是学缘结构。即大家出生不应同源,如果大家都是从同一个大学毕业,学缘结构就不合理,就如血缘一样。哈佛大学有一个硬性规定,在哈佛从教的人从哈佛毕业的不得超过30%,所以聘任时严格按比例来掌握,这就保证学缘结构的合理性。学缘结构不合理,大家知识结构就相同,因而相互间就缺乏碰撞;另外,都是同一个地方出生而排斥外来,这种学缘只会证明自己的低水平,对于高水平、开放性的大学必须吸引更多的其他大学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学缘结构要保持合理性。此外,还有一个留缘结构,就是留学国别合理。如果大家都留学美国,回来传播的大概都是美国的精神、做法、经验;都留学德国,则大陆法可能占统治地位。日本东京大学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反复,开始留英的人占主导,接下来留德占主导,这两派处于矛盾中,最后还是要走向调后,出现一个各种结构都存在的合理性。一个好的师资队伍在这几个结构都是趋于合理的。最后一个结构,人们叫做水平结构。这个师资队伍里应该有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一面面的旗帜,一面旗可能代表一个阵地,水平应该分开,然后有接续的人,使星火相结。所以一个大学里两支队伍,一个是师资队伍,另一个是管理队伍,这两个队伍建设好了,这个大学就有希望了。

第九、管理观念。今天在座的是机关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学里管理到底管什么?刚才我一句话:大学是学府而不是官府。所以我和石书记一再强调,大学里没有官。这个观念,请我们从事管理的老师注意。我开过柳华校长玩笑:“你到大学是削官为民了。因为在教育部,你是公务员,到大学里就丧失了这个身份。”大学里没有公务员,相反大学教授有一种特殊性,“以官能高,见民能平”,当总理和你见面,你给他讲解问题,总理就成为你的学生;“见民能平”,教授见到扫马路的,你不能命令他扫快点。因为不构成隶属关系,大家地位是平等的。那么,作为大学里的管理者是管什么?不是管教师和学生的,教师和学生是你服务的对象,在这里有两个明确的观念,一是大学以教师为本位,二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两句话是说给从事管理的同志听的。大学的正常循环关系应该是校部机关包括校长、书记在内一起为各个院系服务,校部机关、各院系共同为教师服务,大家共同为学生服务。这个循环关系要理清。学生不是你呵斥的对象,也不是管理对象而是服务对象。特别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交费上学,他是来消费的,你不能提供优质服务,他就会动用他的权利。在这个循环关系中,学生应有权利感,学生有权利评价老师、工作人员。大家知道,权利意味着什么?意味一种强制力。学生的评价就成为我们取舍某些人的根据。所以大学里的管理观一定要改变成服务观。不能树立服务观念,就不适合做管理工作。所以我非常赞成石书记的话,“我们到政法大学来不是来当这个书记、校长,而是来做书记、校长,做事情,就是做为大家服务的事情。”所有管理人员要明确,教师是本位,学生是主体。不要把学生当成客体,来支配他,而要把他当成主体,你应有一种被他支配的感觉,他来决定你。以教学计划为例,哈佛大学开7000门课,中国开课最多的北大,1700门,差别为什么产生?哈佛、北大学生人数大致相当,原因在于哈佛规定,5名以上学生要求开设某门课,学校必须满足他,教学计划是根据学生需要而提出的,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时,学生对你评价可能就是“-(减)”号,这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一个大学所采取的政策,制订计划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应建立的一种管理观念。

最后,谈一下大学文化的特质。这个观念我和大家互勉的一种观念。大学文化本质要求是追求卓越,因为学术始终有创新性,只要追求学术,就是追求最高。因此,各项工作都应以追求卓越作为特征。请别人来做一场学术报告,一定要把最高水平的请来,听一场交响乐,要请李德伦,或其他一流大师,一定不能请那个三流的。所以,我们每一项工作都以追求卓越作为大学文化的特质。大学知道我们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应是一个国家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弘扬者,每个人都应为先进文化的产生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去创造这种先进文化,如果我们是创造者的话,我们一定是在追求最先进的东西。所以大学文化本质性特质应该是追求卓越,学术上如果向二流看齐,那你就不是好的学者,管理上向二流看齐,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服务者。所以这种观念我们要一致起来,追求一流,追求卓越。

关于观念的更新,我就讲这十个方面。实质上就是四句话:更新办学观念,抓住中心工作,改革管理体制,争创一流学科。这是我想与大家交流的一些看法。

第二项,关于常委会上所作的一些立项,这半年有些工作可能要延伸到下半学年,也就是一个学年内我们要做的工作。下面通报一下决定:

第一,近期要开展机构改革,它的方案将在10月底作出。目前我校是教育部直属71所院校中唯一一所未进行机构改革的院校,部领导的要求很明确,要抓紧时间进行改革。

第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项工作的方案也在10月底作出。

第三,关于学科建设方案,包括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1985年,国家第一次设重点学科,全国有412个,中国政法大学有1个,即法律史学科。这次国家设立600左右,我们申报了4个,现在评价结果,诉讼法获100分,就是在一级学科里第一名,在二级学科中也是第一名,我们法史,一级学科第6,但二级学科仍是第一;民商法,一级学科中是第26位,但二级学科中是第二,国际法,得票较低,13个百分点,二级学科中排名第四。我们申报了这4个,除了重点学科是建设中心之外,还有整个学科规划,这项工作也在10月底完成。

第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包括刚才讲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以质量建设、以质量保证为中心而采取的措施。这项工作将在11月底出方案。

第五,关于科研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准备在11月中旬作出。

第六,校庆工作。校庆工作将在星期五专门开常委会议研究。方案已经基本做出。

第七,大家关心的“十五”规划。这项工作将石书记和我负责,将在年底做出。期间要几上几下,涉及到学校发展的大方向,事关大局,既包括学科建设,又包括突出两个中心问题,还包括校园建设。

第八,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准备在10月底拿出方案。校园文明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教育生态。我们学校校园文明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环境。这些方面,我们有一些大的构想,一定要使中国政法大学以一种至少在中国有一种浓郁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全国从事法律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学子以及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人有一种要到政法大学来,接受它的沐浴和熏陶的愿望。要使我们校园有这样环境,目前这个状况,我们肯定会改变。这包括我们应不应该有主色调,应不应有标识,独特的建筑格局,甚至校歌、道路,如我们主道上是否像华盛顿那样出现宪法大道,进入法大后,感受到非常浓烈的法律文化,这都精神文明建设所要思考的。

第九项,如何规范我们非正规办学。这也是比较难的。常委会做了两个决定,各院系领导应无条件执行。常委会非常慎重研究这个问题,第一个决定关于校牌的使用。中国政法大学除昌平校区和学院路校区的门前允许挂中国政法大学的牌子外,其他地方凡是涉及到校牌的,一律拆除;第二个决定,关于我们招生广告,现在要解决的是“告出多门”,似乎任何人,只要与法大有联系,都可以以法大名义对外做广告。常委会已经决定,我们广告要走向统一,由一个机构对外发布,关于这个问题,将会由朱勇校长布置,未经允许而发布广告的,要承担责任,广告发布权是一个法人的权利,不是任何都可以使用的,搞法律的人都知道。在非正规办班问题上,我们要辩证地看,常委会每个成员都发表了意见。一方面要肯定它曾经做出功绩,在缓解办学经费的不足有贡献,确实使我们一部分人走向了富裕,但是还应看到其危害已经大过其便 利。有的同学在座谈会上讲,政法大学是一个资本,使用这块牌子进行资本折旧,资本有被用完的一天,常此以往,政法大学迟早有一天不存在了,同学们有此感触。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办班总闸不关,不是说马上把班解散,石书记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把跑冒滴漏的水龙头拧紧,我们的意思是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在上次演讲中,我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也是法大的一员,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我们这块牌子。这是我们人格的组成部分。任何损害这块牌子的行为都不允许。常委会因此作了这两项决定,希望所有办班单位服从这个决定,你的行政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这项工作由朱校长和李书记负责。

第十,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石书记待会会和大家讲。

第十一,关于“211工程”和拨款。关于“211工程”大家都知道,在教育部直属的71所大学中,只有我们与北京广播学院未进入,部里的态度始终是非常积极。包括我大前天回山东大学参加校庆,和陈至立部长同一航班,又谈到“211工程”直属办的陈主任说教育部这里没问题,我们一直给你们留着,但剩下的问题是争取其他部委的支持。“211”是国家计委在立项,财政部拨款,要争取这两个部门的支持,筹款涉及到整个学校的发展,特别是为明年校庆,是筹款最好的,电动机学校的发展投入可能是一个前提。学校将拓宽渠道,将来会有一系列的擅长出台。

这十一项工作是我们这次常委会决定要立项工作。我传达给大家。

第三项,是我们最近做的事向大家作说明和通报。常委会决定授予江平、陈光中、张晋藩三位教授“终生教授”称号。这是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并由常委会同意而做出。我解释一下这个决定,这三位教授对法大的贡献人所共知,是我们的标牌,是样板,他们三人分别是三个学科的奠基人,最主要的是他们带起了一支队伍。学科建设重在带起一支队伍,这个贡献了不起,使这个学科繁衍下去,使学科站在山颠之上。学科影响力分为三级、二级和一级,在一级法科内人所共知,你就是知名学者,超越学科而产生影响,就是大师级人物。这三位学者的影响都超越了法学科,学校以学术为本,所有的尊敬都应给我们学术大师。所以学校慎重作出这一决定,授予称号后,他们待遇将会发生变化,在招收研究生上不应当受数量限制,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工作助手,这些工作都交给人事处在做。

我要表扬一个处,就是保卫处。大家已经感受到进出校门没人收费了。处领导做了很大努力,校领导作出决定,他们迅速执行,这个制度得到 了贯彻。收费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进出法大的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人,自己的人进自己的家还要交钱,道理上说不过去;对客人要钱更没道理。这也是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一个措施。

关于班车问题,中午班车时间已经改变。与同学座谈中的8个问题目前正在落实当中。我们听到问题,只要涉及校职工的利益,常委会都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措施,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