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校长徐显明在庆祝2002年教师节大会上的演讲

来源:徐显明   9-11   阅读:
T AAA

(2002年9月10日于昌平校区礼堂 已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是我们教师自己的节日。在这样一个欢庆的时刻,出席今天会议的既有各年级的同学,也有已退休多年的学界前辈,真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校行政向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大家多年来为我们的学校发展所作的贡献和为我们的学生所付出的劳动表示诚挚地感谢。同时,我也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这样一个主题:我们的学校如何才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大家都已非常熟悉,高等院校应该具有这样一些主流意识,这就是:任何一所大学都要以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任何一所大学都要以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把改革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龙头工作来抓;任何一所大学都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最主体的工程;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把保障和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这些就是我们高等院校的主流意识。

关于学校的主体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在中央党校成立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办好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批好的师资。当然,他也讲了办好学校的另外一个条件:还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校长,这句话对我来说,我非常地抱歉,我做得不好。但是第二句话,对任何一所大学都适用,因为每所大学的水平都是由教师代表的,世界上无论分多少流大学:一流也好、二流也好,衡量与分类的最重要标准就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一流大学一定有一流的师资,二流大学之所以说它是二流的,因为它的师资是二流的,所以,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是要把教师作为学校的本位来对待。

因此,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在我们的学校如何确立“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刚才我引用的毛泽东主席的话可以作为确立这个观念的第一个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水平和规律可以作为第二个根据;第三个根据就是理论和事实的根据,所有大学所有的中心工作都是由教师来代表的,在学校的三个中心工作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科研的主体和学科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师,大学以知识和智力为社会服务,服务的主体还是教师。我们都注意到,江泽民总书记前天在人民大会堂发表庆祝北师大百年校庆的演讲时,提出一个非常鲜明的口号:高等教育要创新,除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之外,还要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这次讲话的“新观念”。教育创新最主要的依赖力量和生力军还是我们的教师。一个大学所有的中心工作都是通过教师和围绕教师展开的。所以,全校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办学意识:我们必须确立“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我们的管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从为教师服务中寻找出发点和归属。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大学校长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名誉校长吴家玮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现有的不足的资源为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如果在服务上还有空间,教师认为,还应该做得更好,那就说明服务不到位,所以,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为教师服务上,要根据教师个体有差异的需求,提供质量相同,但内容有别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校长也不过是为教师服务的工具。全校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意识,那我们“以教师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就难以确立起来,这是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一个想法。

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想法是:什么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想这个标准可能是世界性的。在大学校长论坛期间,一些著名的世界级的大学校长共同谈到了一些衡量标准,总体上可以用这样几个结构来表达:第一个结构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学历结构,前任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教授在给中国大学的校长们介绍哈佛师资结构的时候,谈到了学历问题,他说,哈佛大学的师资都以博士后出站的次数为根据。当然,我们对博士后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一种观点在中国很流行,就是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的博士才继续留在博士后流动站里,我想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博士后的工作预示着一个新的知识结构,预示着一种工作的经历。中方大学校长在探讨这个标准的时候,大家认为:应该以博士的比例,至少在中国、在目前应该以此为起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在中国超一流的大学目前已经实现了这个标准,他们的中青年教师中博士的比例几乎占到了100%。关于我们学校,前几天我刚获得了一个数字,就是不算我们今年新引进的教师,以我们现有教师进行计算的话,我们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足20%,全校仅有80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所以,大幅度改善我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是我们当前建设高水平师资的迫切任务。第二个结构是,一定要有一个适宜的年龄结构,要使老、中、青三代教师很好地结合。老一代是学校学科的开拓者,是这个学科的领军人;中青年应该学会担纲,应该使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青年教师应该学会发展自己,养成不断进取的态势,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这三者之间的结构比例在国际上有一个换算公式,对照一下,我们的结构比例还需要大幅度改善。第三个结构是,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学缘结构;大家知道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之后是不会留在本校的,所以哈佛的学子们离开学校以后,一个非常大的愿望就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名成家以后再回哈佛。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数字,哈佛出身的学子在哈佛任教的不足30%,更多的70%以上的来自于外校,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科的更新,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碰撞,可以防止学科壁垒。大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创新,要发现真理,所以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的学缘结构,这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第四个结构是,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职称结构,在这一点上,高水平大学和低水平大学的标准是不一致的,世界上知名大学的职称结构都呈倒三角形状,而不象中国呈正三角形状,所谓倒三角就是教授应该占有绝对的比量,副教授次之,讲师再次之,只有少数人是从事教学辅助工作的。我们现在的结构是正三角,我们大量的教师是低职称的教师,所以今后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应该加大改善力度。第五个结构是水平结构,高水平大学一定要有一批产生跨学科影响的杰出代表,象我们今天要表彰的几位终身教授以及在座的几位学科开拓者,他们就处在这种水平上。产生跨学科影响的应该有一批人,在一级学科内人所共知的应该有更多的人,在二级学科中,应该成为这个学科的代表者也应该有一大批人,这就是水平结构,学校应该积极发展或者改善这个结构。我想,这五个结构的统一协调就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师资结构。所以,中国政法大学师资队伍今后努力改善和建设的方向就是实现这五个目标结构,构造我们一流的师资。这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想法。

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三个想法是,作为师资的单体,理想中的优秀教师,当然也是我的努力方向,应该同时具备的理想素质或学养是什么?第一点,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法学为例,如果是搞基础研究,那么应该懂一些史学和哲学;如果是搞应用型研究,则应该懂一些经济学或者社会学。单一的法学是难以创新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是一个大学提高文化品位的根据。第二个方面,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我想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人。在一个大学里,可能有一部分教师只适于教学,我们把这一部分人叫作教学型教师;更多的教师是教学、科研并重,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教学科研型教师;还有少数教师更适合搞科研,我们把他们称之为研究型教师,一个大学两头的比例应该是越来越小的。其中,只会教学不会科研的教师难以创新。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先生最近发表了一个演讲:只会教学不会科研的教师在大学里是没有出息的,因为你不能教会学生创新。我们现在对高等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创新教师必须先创新,所以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科研两种能力。第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国内国际双栖的学者,也就是他既能够适应国内的学术生活,也能够适应国际的学术生活。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国际学术背景,我们现在鼓励大家用双语教学,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使我们更多的教师走出去。以使我校的势力和声名播扬于外,不能单独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教师,还不是理想中的优秀教师,他总是带着某种遗憾。第四个方面,借用艺术界的一句话表述:应是“德艺双馨”,就是我们的教师既应该有教学的技能,也应该为人师表。总书记这次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三点要求中就有这么一条:教书育人。关于教书技能,我记得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我提过:三流的教授教知识;二流的教授教方法,现在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一流的教授象我们大师级的教授是教境界,大家听了某教授的一堂课,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门学科,就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是人又站到前沿般的感觉,使大家上升到一个境界当中来。能教出这种效果,就是教出了境界。但是,无论是教知识、教方法还是教境界,这都是作为教授应该具有的技能。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大家敬重的教师应当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要解决好教师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国内外任何大学对于教师兼职(如果被允许)都有一个“度”,在日本的行政法里被称为“职务专念义务”,你只要选择了教师的职业,你所有的念头就必须和你这个职责相适应,如果存在你这个职责以外的其他念头就被认为不履行义务。在这次校长论坛中,各个大学都交流了教师兼职的数量,英国几乎所有大学允许教师课外兼职的时间大概是每周1天;美国很多大学象哈佛、耶鲁等,他们允许教师兼职的时间为每周不超过8小时。我们研究过案例的老师都知道香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判例:就是一位教师,在校外兼职,牟利超过了四万港币未申报而被叛处徒刑。我们的法学是需要接触社会实际的,学校也鼓励教师走向社会,但是不应该把谋利置于主业之上,我想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个师德问题。师德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爱护他们的,对老师来讲,就是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过去我讲过两句话,一句话是“教授在校长面前,永远是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学生永远是对的”,因为如果学生出现了不足,教师负有责任,这个意思就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到教师是爱护他们的,这也是师德的最起码要求。师德的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积极防止学术腐败。过去我曾说,司法腐败是大家痛恨的,因为司法腐败使社会丧失了公正的空间;而学术腐败大家更痛恨,因为这一块净土如果被污染了的话,我们就丧失了真理追求的空间。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拒绝学术腐败。这些就是我理想当中的一个好的教师(同时也是我自己努力的方向)所应该具备的几个统一的特点。这是我跟大家交流的第三个想法。

和大家交流的第四个想法是,我们的学校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原有的教师是565名,加上今年我们新引进的62人,我们现在教师只有600余人。在去年教育部的一次演示会上,政法大学的师生比在全国是最低的:1:28,世界名校的平均比是1:14,中国重点大学的平均比是1:17.6。从这个数上我看到了我们的教师在超负荷运转,大家的工作量非常大,没有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没有时间学外语,没有时间出国进修,是我们的教师支撑着我们学校的这一片天。看到这个数字以后我非常感动,我找我们的职能部门了解情况,找老师座谈,我知道我们的教师是超乎寻常地艰辛,这是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比不了的,所以我们首先就是应当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按照我们现有的规模,中国政法大学的师资应以1000人为宜,这才符合我们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比例。现在我们欠400人,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要把抓主体工程、把师资引进作为学校行政工作的一项重点。最近从海外回国的一些学子纷纷到我们学校来求职,有些已经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另外还有在美、加、欧等地获得博士学位、在境外又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也正在联系我校,象这样层次的人就是我们师资引进的主要对象。在引进师资的同时,我想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给我们的现任老师提供进修和提高学历的机会,给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时间学习外语。目前,我们正在制定两个计划,一个就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博士计划:要用3—5年的时间,使我们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获得博士学位。另外一个计划就是我们的外事培养计划:每年要送50—100名教师到国外去进修,这是我们建设师资队伍准备采取的第一方面的措施。第二方面的措施就是在学校建立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终身教授这个制度的尝试在全国开了先河,现在已经有不少单位在效仿我们,这次校长论坛期间,教育部鼓励各个大学进行制度创新,摸索建立各个大学有自己特色的终身教授制度。所以我们的职能部门现在正在调研,政法大学有没有可能建立一般性的终身教授制度,为全国提供一个制度范例。我想这是我们响应江总书记“教育创新”号召应积极探索的。我们的津贴制度也一定要体现教师本位,一定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这是准备采取的第二方面的措施。第三个方面的措施就是学校要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即教师职务的保障制度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和淘汰制度,对教师在观念上有保障,在提供的各种条件上有保障,使我们的老师在政法大学有充足的尊严。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了,我们政法大学的价值观就是健康的、向上的。

今天我和各位老师们交流这四个想法,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加速我们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并在整体上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最后,在结束我今天演讲的时侯,请允许我再一次向我们的各位老师表示节日的祝贺,谢谢你们!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